faxian.gif (2459 bytes)

科学家找到早老性痴呆症元凶

  (华盛顿法新电)在《科学》期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,加利福尼亚州生物技术公司Amgen的研究小组,发现跟早老性痴呆症(Alzheimer's disease)直接有关的酶。
  小组说,发现了相信造成蛋白质斑块在脑部累积的这种酶,可能最终研发对它的抑制药。脑部累积蛋白质斑块正是早老性痴呆症的特征。
  小组认为斑块由APP蛋白质造成,乙种分泌物(beta-secretase)和丙种分泌物(gamma-secretase)则在APP表面形成一层外壳。  
  由瓦萨领导的小组,终于发现释放乙种分泌物的基因BACE 。小组也发现若BACE若受控,含有乙种和丙种分泌物的APP也跟着减少。
  小组说,这次发现将促使小组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酶与早老性痴呆症的关系,如果它们果真是病因,小组将研发抑制药。2000.1.11.


英发现新方法检验爱之病毒

  (伦敦讯)医学界把检验爱之病病毒的新方法,赞誉为改善这种 当代绝症疗法的重大步骤。

  新法能够验出病人在接受标准"三合一药疗法"体内残留的病毒 。这种疗法使用的三种药物,制止病毒在血液复制。遗毒削弱疗效, "三合一"药物抑制病毒,而非使病人治愈。

  《独立报》报道,研制新法的伦敦西区哈默史密斯医院研究员说 ,新法确保医生监督疗效,并针对病情开方配药,同时更接近治愈的 境界。   生育先驱、该院研究与发展主任温斯顿教授说:"这是真正的世 界级研究,确实改变科学界监视体内爱之病病毒的方式。

  接受三合一疗法达一年的病人,用传统检验法找不出血中含毒的 迹象,但他一旦停用药物,血液虽然无毒,新法却可查出匿藏在淋巴 系统和脑部、眼球和睾丸等器官仍在复制的遗毒。

  由帝国学院医学院沙乌纳克博士领导的小组,揭发爱之病病毒暗 躲某些伏匿处的"名片"(callingcard)-病毒性脱氧核糖核酸 (viral DNA)的多个微环。白血球可找到病毒在复制过程产生的这种 微环状废物。

  追查微环,即可显示仍处于反逆病毒性药疗疗程的病人的体内其 实尚有遗毒,而遗毒还照旧复制。医生接着根据个别病人的情况配药 ,以便阻止遗毒复制。

  沙乌纳克说:"'环圈检验'意味着病人将获得更佳治疗,有助 于找出新疗法和完全控制遗毒。医生将可更有效地监督病人时下使用 复杂、有毒性的药物,从而为每名病人提供更有把握的决策。当前的 新挑战,是探讨病毒仍可在反逆病毒性药物下继续复制的这种'贮池 '的性质。"2000.1.11


抑制端粒酶可预防癌症

  (华盛顿新华电)美国的研究人员通过动物试验发现,抑制端粒酶的产生就能够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繁殖能力。这一发现有可能导致新的治疗癌症方法的诞生。

  美国麻省坎布里奇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罗伯特·温伯格博士及其同事在《自然医学》杂志10月号上发表了他们的成果。科学家在实验中通过抑制老鼠身体中癌细胞生产端粒酶,促使癌细胞停止分裂并死亡。

  人体中的正常细胞在衰老或受损伤后,可自动接受到人体发出的信号而不再分裂并自毁而亡。但癌细胞一般对这些信号"置若罔闻",会继续大量分裂繁殖。与有一定生命周期的正常细胞相比,癌细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"长生不老"的特征。

  有关研究表明,人体中的染色体端粒酶是导致癌细胞"长生不老"的一个重要原因。染色体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,其长度一般会随细胞的不断分裂而逐渐缩短。短到一定程度后,细胞就不再分裂,而走向死亡。染色体端粒酶可对不断变短的染色体端粒起到修复作用,延长细胞的寿命。成人体内一般不再存在染色体端粒酶,但科学家发现,在85%的癌组织中,都存在着活跃的染色体端粒酶。

  温伯格及其同事发现,端粒酶在形成过程中依赖一种染色体端粒分泌出的名叫HTERT 的蛋白质,它是端粒酶产生的基础和模板。他们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对这种蛋白质进行改造,把它由端粒酶的“保姆”改造成了“杀手”,抑制端粒酶的产生过程,从而阻止癌细胞的无限分裂。

  实验中,温伯格等人把经过改造的HTERT 注入肠癌、卵巢癌和乳腺癌细胞里,这些癌细胞开始停止产生端粒酶,染色体端粒随着癌细胞的每一次分裂而开始收缩,最后癌细胞停止了分裂并死亡,肿瘤也就停止了生长。2000.1.10.


新世纪医学将有重大发展

  在美国《科学》杂志日前评选出的今年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中,有关人体“干细胞”的研究进展位居第一:干细胞可用于培育各种人体细胞甚至整个器官,在修补细胞及器官移植方面,有极为可观的发展前景。基因研究的突破位居第二:科学家完成了对3种微生物基因序列的测定,并测出了三分之一的人类基因组序列,其中包括完全破译了人体第22
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。

  科学家评价说:有了信息技术和基因组学为基础,今后20年发生的变化将使200年来取得的所有进步黯然失色。

  由多国科学家参与的“人类基因组计划”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、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“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个里程碑”。人类的所有疾病都与基因有关,如果该计划破译了人体10万个基因的密码,所有关于人类生长、疾病、死亡、遗传和秘密都将揭开,许多不治之症将得到很好治疗。

  医学科技革命的号角已经响起,如今科学家正企图借助电脑科技,为医生提供人体电脑三D立体影像和模拟画面。

  在10年以内,医生将可以虚拟观察药物在人体器官内发生的作用。还可以要求电脑比较人体在不同时间的变化,提前诊断出疾病的症状。外科手术在正式进行之前,也可以先行做虚拟的预演,以避免手术失误的机会。使用电脑设备不但可以模拟创造人体的组织结构,也可以模拟人体器官的功能。

  在未来25年,估计医学界便会出现以下重大的发展———

  诊症学:利用不需进入人体的扫描器、电话会议及互联网,诊症将会更简单、更快、更准确和更廉宜。

  新药物: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日千里,日后透过抑制剂及基因疗法,将可对付多种癌症、心脏病甚至老人痴呆症。

  新手术:未来数十年,做手术将被视为治病的最后手段,并且越简单越好,冗长和复杂的手术,例如移植器官,会由机械人代劳。

  对付新疫症:拜飞机拉近地域距离所赐,世界某个地区出现的疫症很快便会透过旅客传播到其他地区,同时,人类与动物、雨林的距离拉近,亦会令人类感染诸如疯牛症的动物疫症。但新医学会使疫症得到有效控制。


科学家发现嗜眠症基因

  (波士顿路透电)医学研究人员发现了引起嗜眠症(narcolepsy)的基因。嗜眠症是一种怪病,患者会随时随地毫无警觉地呼呼入睡。

  美国有12万5000人患上嗜眠症,由于睡虫任何时刻都会找上他们,其中许多人无法驾车或就业。他们白天睡了又睡,有时,神志清醒,但整个身体软绵绵,动弹不得。

  两份有关调查报告发表在《细胞》杂志上,该杂志总编辑卢因说:这是我们了解引起嗜眠症的机能障碍的第一个真正大突破。

  其中一份报告的联合作者在法拉科说:"这是我们所知道了影响睡眠实际基本进程的第一种基因。"

  她说,虽然研究是以动物为对象,但新发现"对嗜眠症患者绝对是好消息。目前的疗法不很令人满意,这个研究结果将导致很快产生供嗜眠症病人使用的新药物。2000.1.7.

about clients prenounce bring help advertisement

版权所有:北京炎黄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

本站点所有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代替医生或其他医务人员建议。